人工智能学院打造“非遗传承+专业建设”融合发展新生态 │艺术设计专业“非遗+”系列活动

发布者:人工智能学院发布时间:2023-12-15浏览次数:229

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,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当前,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,明确要求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、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,参与职业教育教学,开展特色课程建设探索。

我校人工智能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学校大健康特色为中心,以学科艺术专业建设为抓手,着力遴选非遗项目,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、培养师资及相关课程体系,建立合理的特色课程,并首创我校非遗工匠传承人培养模式,希望达到职业院校培养一专多能非遗人才的目的。

日前,艺术设计专业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《清江浦线编》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徐善芳老师分别开展了“针耕线耘”-非遗进校园、非遗进乡镇活动。


图为 沁春路小学“针耕线耘”-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合影

图为 钦工镇“针耕线耘”-非遗文化进乡镇活动合影

“针耕线耘”-非遗文化进校园 篇

12月6日,艺术设计专业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《仿生线编》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徐善芳老师及团队走进沁春路小学,开展非遗传统文化讲座并进行非遗项目技艺展示。第五代传承人艺本232班级石晶婷同学、教研室副主任白银、专任教师叶子、佟其飞参加本次活动。

在沁春路小学,徐善芳老师亲切的向孩子们讲解了“清江浦线编”的由来和价值,展示了盆景、雕塑、虎头鞋等仿真线编艺术品。随后以“中药香囊”为主题进行现场教学,细心指导每一位学生。孩子们既新奇又喜爱,都对“清江浦线编”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,纷纷主动询问徐老师问题,现场氛围轻松愉悦。非遗文化进小学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、了解非遗、体验非遗,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,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,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扬和传承。

第五代传承人艺本232班级石晶婷同学、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随行学习指导。

“针耕线耘”-非遗文化进乡镇 篇

12月11日,艺术设计专业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《仿生线编》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徐善芳老师及团队走进钦工镇,第五代传承人艺本232班级石晶婷同学、教研室主任张克成、教研室秘书仲淑佳、专任教师李政昊参加本次活动。

在钦工镇,徐善芳老师向村民们介绍了自家独门的穿针手法和线编技艺,手把手指导群众现场制作线编香囊。大家看的聚精会神,干的热火朝天,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。“沉浸式”体验非遗文化增进了乡镇群众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,进一步促进了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第五代传承人艺本232班级石晶婷同学、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随行学习指导。


活动结束后,我院分别与沁春路小学、钦工镇人民政府签订了非遗课程共建协议、非遗技能传授助农协议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数项目都与艺术密切相关。非遗的保护传承,就需要专业人才实施科学保护。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将“非遗传承+专业建设”有机融合,结合学校大健康专业,更好凸显艺术设计学科特色。通过差异化课程目标的设置,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,进行体验性的课程实施和个性化的课程评价,实现学生多层次、多方面的发展。真正做到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人才培养,使“工匠精神”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中润物细无声,让非遗瑰宝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中开新花。

通讯员:仲淑佳 张克成

审核:张丹